
“每一個消費品都值得重做一遍”這條業內金句似乎并沒有落到鞋履企業的頭上。
近兩年間,新消費品牌成為創投行業熱烈追逐的對象,服飾美妝走在了前頭。無論是成為國貨美妝崛起標桿的完美日記,還是抓住無鋼圈潮流攪動女性內衣市場的Ubras、蕉內和內外,都相繼印證了傳統行業誕生“新物種”的可能性。
某種程度上來看,作為剛需消費的鞋履品類擁有廣闊市場空間,有望成為新品牌爆發的土壤。根據統計網站Statista的數據,長年以來中國鞋履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2年,中國鞋履市場規模達80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16億元),且未來三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9.5%。
但現實情況是,近年來獲得融資的鞋類新品牌寥寥無幾,后續也并未濺起太大的水花。
2017年底,以輕奢女鞋定位的Laber Three品牌成立不到一年即獲天使輪融資,熱鬧過后,該品牌轉型設計師品牌買手店。相似定位的73hours在獲得融資一年后即被“鞋王”百麗國際控股收購。而該行業最近一次融資消息是在2021年中旬,來自于鉆研高跟鞋細分品類的“7 or 9”品牌。

“資本不喜歡投鞋,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增長速度決定的?!蹦愁^部鞋履企業負責人吳峰在接受界面時尚采訪時坦言,在鞋履行業,單一品牌的銷量增速通常在10-15%,規模很難超過10億元。對比可參考的是,據公開資料,新銳內衣品牌“蕉內”自2017年成立后年均銷量增速超過100%,2020年時品牌成交額突破10億元。
某業內人士亦向界面時尚透露,鞋履市場分散度很高,即使是像百麗國際這樣的頭部公司旗下所有品牌加起來的市占率也僅接近10%,在其最有競爭力的400元到500元的中端價格帶,其市占率也未達50%。
百麗國際是百麗時尚集團的前身。近期,私有化退市近五年的百麗國際,以百麗時尚集團的身份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該集團旗下擁有Belle、STACCATO、Champion等20個自有品牌及合作品牌。
